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、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,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,關鍵要靠科技力量。”2018年5月18日至19日,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,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,要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,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。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,也對生態環境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科技創新做好全面支撐
當前,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“攻堅期、關鍵期、窗口期”三期疊加的形勢??傮w上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,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,但成效并不穩固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,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關口。我們必須咬緊牙關,爬過這個坡,邁過這道坎。”
生態環境問題呈現復雜化、多樣化,出現點面復合、多源共存、多型疊加的難控局面。在常規污染尚未解決的情況下,臭氧、總磷、持久性有機物、危險化學品等新的環境問題逐步顯現,生物多樣性仍呈下降趨勢,環境風險防范形勢嚴峻。生態環境形勢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需要新的理論、方法、技術作為指導和支撐,也需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,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能力、效率和水平,同時要用最小的經濟代價實現最大的治理效果。要強化環境污染成因與環境過程、環境污染物的健康影響機理和風險評估、環境基準等基礎研究,加強對環境問題的超前預判,充分發揮環境科技在生態環保中的基礎性、前瞻性和引領性作用。特別是,現階段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地方政府出現很多“有想法、沒辦法”的困局,迫切需要環境科技支撐,解決環境治理技術、設備、材料等關鍵問題,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支撐管理服務,實現科學治污、精準治污。我們必須大力開展科技創新,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根本目標,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,推進美麗中國建設。
創新科研體制,著力解決重大環境問題
2019年5月28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,“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‘雙輪驅動’,以問題為導向,以需求為牽引,在實踐載體、制度安排、政策保障、環境營造上下功夫。”
為科學回答、認真回應總理關心、老百姓關切的問題,國務院第170次常務會議決定,專門設置總理基金項目,開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,集中攻關。生態環境部創新工作機制,按照李干杰部長提出的“1+X”模式,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主體,聯合包括中國環境監測總站、環境規劃院等生態環境部直屬單位,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等高校,以及中科院、中國氣科院、國家氣候中心等科研院所在內的200多家優勢單位,集中全國大氣領域2000多名科研人員,開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研究。建立“一市一策”的跟蹤研究機制,針對“2+26”城市成立了28個城市跟蹤研究工作組,圍繞“2+26”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科研需求,500多名科研人員深入基層一線對28個城市進行長期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,送科技、解難題,把脈問診、開藥方。同時,創新信息共享模式,整合環保、氣象、高校、中科院等方面的科研資源,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決策支持平臺,打破了多個部門之間的藩籬。該平臺進行統一的信息管理,強化數字信息質量控制,加強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,促進了科研成果的產出與應用。
大氣攻關的組織機制充分激發了科學家集智攻關、團結協作精神,較好地解決了科研資源分散、成果產出緩慢的弊病,促進了應用基礎研究、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的無縫銜接。借鑒大氣攻關的成功經驗,2018年4月,生態環境部決定,依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,聯合包括中國環境監測總站、環境規劃院、評估中心、中科院、長江科學院、水科院等科研院所,以及清華大學、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在內的近300家優勢科研單位,5000余名科研人員,組建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。長江中心成立1年多來,各項工作正在積極有序推進。啟動聯合研究(一期)項目,開展流域區域水質目標管理、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解決方案等研究,派出58個專家團隊進行駐點跟蹤研究和技術指導,全方位支撐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。
科研活動要牢牢把握“環??萍嫉娜嗣裥?/span>”
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,“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堅持生態惠民、生態利民、生態為民,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,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。”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是一件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,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發展思想,環境科技要牢牢把握人民性,一切環??萍脊ぷ鞯哪康亩际菫槿嗣穹眨芯績热菀o扣人民群眾的需求,研究成果要能夠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實際環境問題。
大氣攻關通過大兵團作戰、聯合研究,深化了對重污染成因的科學認知,建立了更加精細化的城市排放清單,實現了對重污染過程的定量化描述,構建了重污染天氣聯合應對和長期空氣質量改善決策支持技術體系。特別是在駐點工作中,針對各不同城市存在的問題提出了“一市一策”大氣污染防治措施,全面開展了地方打好藍天保衛戰的支撐工作。著力解決科研與實際脫節、科研成果不落地的問題,按照邊研究、邊產出、邊應用的“沿途下蛋”機制,及時服務地方決策。
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,“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,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。”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科技創新的真正落腳點。
面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科技創新的“兩個春天”,我們必須緊緊把握住這重要的歷史機遇,以建設國際一流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為目標,全面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,努力實現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還老百姓藍天白云、繁星閃爍、清水綠岸、魚翔淺底,為子孫后代留下美麗家園,為中華民族贏得美好未來。
版權所有 2018 吉林省虹心環??萍加邢薰? 吉ICP備18007657號-1
地址: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經濟開發區西區(燒鍋鎮)廣建路1號
郵編:130217 郵箱:kefu@hongxinhbkj.com
官網二維碼
微信二維碼